close

  高  波
  輿論場上有一些“歷史碎屑”的翻扒者,他們熱衷於倒騰一些不為人們所熟知的“歷史知識”。
  據說他們所倒騰的這些東東,還不是造謠和傳謠,而是確實存在過的所謂“事實”。 諸如紅軍時期的肅反情況、民國人物的風度、志願軍戰俘的境遇,等等。他們聲稱是在“探求歷史真相,總結歷史經驗”,但這是他們的幌子。他們甚至都不諱言這樣做的目的,有的翻扒者就給他們的“歷史碎屑”用了這樣的標題:“顛覆你歷史認知的歷史知識”。應該說,在一定程度上他們還是達到了目的,一些被忽悠者讀了他們的“歷史知識”後竟然感嘆:原來的歷史觀都崩潰了。
  “歷史碎屑”的翻扒者之所以能夠得手,在於迎合了民眾以為歷史就是歷史事實的簡單看法。其實歷史不等同於歷史事實,更不是“歷史碎屑”。歷史存在海量豐富又一去不復返,人們不可能巨細無遺地記錄呈現歷史存在。對歷史存在的豐富事實,歷史敘述必然會有所忽略和有所強調,在構建人們的歷史知識的同時,構建人們的歷史觀和價值理想,塑造民族精神。
  “歷史碎屑”的翻扒者來意不善。他們在翻扒紅軍時期的肅反、志願軍戰俘的境遇時,著力點放在和主流歷史敘述不一致的負面信息,以此抹黑現實的正當性;他們在翻扒那些民國人物的“風度”時,又以點代面、以偏概全地虛擬出一個“過去的好時光”,以此反襯現實的“醜陋”。
  歷史不是“歷史碎屑”,“歷史碎屑”也建構不出歷史。解放戰爭時期,百萬農民推著小板車,長途跋涉不計報酬甚至冒著生命危險為解放軍送軍糧,這樣的歷史事實體現著民心所向;抗美援朝時期,志願軍在武器裝備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,硬是通過慘烈的
  搏鬥和犧牲,打得美軍不得不在談判桌旁坐下來。這樣的歷史事實在體現民族血性的同時,也展現了“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”的精神風貌及歷史地位。
  無論“歷史碎屑”的翻扒者怎樣美化民國人物的所謂“風度”,無論他們怎樣渲染志願軍戰俘的所謂“不堪境遇”,上述歷史事實中所體現的歷史趨勢和歷史規律,都不是他們所能撼動的。“歷史碎屑”的翻扒者或許暫時能夠忽悠幾個糊塗人,但在歷史的訴求和趨勢面前,他們的意圖終歸是要落空的。▲(作者是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教授)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c30jclm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