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們已有300萬冊電子書的電子圖書館,可專家們認為這不算圖書,他們要求的是紙質圖書。”最近,筆者到一所新增本科院校考察,該校負責人告訴我,教育部門對新增本科院校的評估,有一項指標是“生均100冊紙質圖書”,學校有兩萬學生,達到這一指標要200萬本圖書,但他們根本做不到。
  據這位負責人介紹,有的本科院校為達到這一指標,到二手書批發市場論斤整車購買,還有的從其他兄弟院校拆借,專家們只管書的冊數,不管這些數是否有收藏價值,是否與教育教學有關,學生們是否借閱,反正只有湊夠指標,才能過關。為此,高校不得不在這方面浪費大量經費。
  其實,對於“生均100冊紙質圖書”這一指標,多年前就有高校領導“炮轟”,但沒想到,這一指標在電子書大為發展的今天,還成為各校接受評估的“硬指標”。錶面上看,教育部門要求高校重視圖書館建設的初衷不錯,可是,強調圖書的冊數,不強調圖書的質量、不關註圖書的借閱、使用,結果適得其反。有調查顯示,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經調查研究發現,某高校圖書館新進圖書的借閱率在40%~60%。
  高校人才培養和圖書館使用之間的合理關係是,學校重視人才培養,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,會對學生提出閱讀參考書的要求,學生必須到圖書館(或下載電子書)閱讀相關內容,才能跟上課程進度,參與研討,學生參與課堂研討的情況,作為課程成績之一。哈佛大學號稱有上百座圖書館,其圖書館的利用率很高,原因在於教師在上每門課時,都提出參考書的要求,一門課要求學生看10本參考書,是常有的事。而且,學生不得不看,因為老師要求研討課上,必須用參考書的內容參與討論。
  我國的很多大學並沒有建立這樣的關係,甚至可以說,人才培養和圖書館是脫節的,大學圖書館在很多高校派得最多的用場是作為自修教室。原因在於,學校在師資隊伍建設、課程建設上投入不夠,老師對教育教學並不重視,基本還是採取灌輸模式,學生仍舊以應試方式學習,只要學期末通過考試即可。這種情況下,就是教育部門硬性規定學校必須配備多少圖書,學生使用圖書館的情況也不會發生根本改變。
  要讓高校重視圖書館,學生重視閱讀、與圖書館為伴,關鍵在於讓老師重視教學,對學生實行嚴格的教育——重視培養學生思維能力、拓展學生視野的老師會開出書單,要求學生借閱,學校圖書館必鬚根據老師的書單準備圖書,這樣也就形成圖書館建設、使用的良性循環。由此建設起來的圖書館和配備的圖書館藏書,將和學校的教育教學緊密相連,而不是只是一幢供檢查、參觀的建築物。與哈佛大學圖書館就分佈在學生生活區、宿舍樓下就有圖書館相比,我國大學喜歡把圖書館建設為學校的標誌性建築,有的離學生生活區很遠,導致學生根本不願意去。
  類似的做法,在我國高校中並不鮮見。今年兩會上,有代表委員指出,有高校購買六千萬元的設備,一次也沒有使用,這是極大的浪費。高校購買設備而不使用,與購買圖書沒人借閱,是一個道理。學校購買設備,是按照上級部門批准的預算購買的,不執行預算是違規,但購來設備,又無處派用場,而且還存在沒有維護經費的問題——維護經費沒有列入預算——於是設備閑置。以後有人會問,既然設備不用,為何要列入預算?這就要追問負責預算審批者的主導思想了,為防止高校濫用經費,在審批項目預算時,都要求高校提出設備費,而且這要占大頭,主管部門的思維是,好歹也可為高校增加一批資產。至於設備究竟派什麼用場,不是他們操心的事。
  在購買設備這一問題上,合理的邏輯是,由教授們根據教育教學、學術研究的實際需要,提出購買設備的需求,給教授經費使用的自主權,而不是由上級部門事先“預算”。為防止經費被濫用、揮霍,要求所有財務信息公開,接受各方監督。
  重硬件投入、輕教師作用的發揮,不積極建設軟環境,反映出我國教育主管部門管理、發展教育的思路還十分粗放,這非但不利於高校提高辦學質量,反而會製造急功近利、形象工程、鋪張浪費。從2012年起,我國財政性教育投入已達GDP的4.28%,近年來教育投入也持續增加,要讓教育投入產生實效,必須改變粗放式教育經費的使用方式,積極改善教育的軟環境,讓教育投入真正發揮作用。  (原標題:圖書館不是用來評估的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c30jclm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